黄戈个展“低欲望绘画”在广州尚榕美术馆开幕
“绘画既是一门技巧,也是另一种人生写作,动人的艺术就是艺术家个人的生活历史。”近日,暴雨倾城,但广州尚榕美术馆来往的宾客络绎不绝。这段时间,当代艺术家黄戈的个展“低欲望绘画”在这家新型文化空间展出,吸引了圈内外很多人士的关注,一段印在墙面上的小字,瞬间将人拉进“低欲望绘画”的世界里。
机场、加油站、商场、操场、柏油路等城市公共设施以及居民楼、理发店等日常室内空间跃然画布,像被电脑程序规制过一样,都极其理性而克制地定格了某些瞬间。时间是流动的,但画面是静止的,如何以静制动,如何破掉时间的流动性,让生活回归平静,大家都很好奇是谁在用“低欲望”绘画,又是谁策划了这场展览,又有哪些人正在关注“低欲望绘画”现象。
本次展览由广州美术学院艺术与人文学院院长胡斌策展,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李邦耀担任学术主持,开幕现场,策展人胡斌和学术主持李邦耀分享了他们对黄戈作品的解读。
展览呈现了艺术家黄戈木偶人系列之后的全新创作推进,即重点呈现了2019年之后的黄戈最新创作的新面貌。黄戈,1983年出生于海南,2008年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。他曾在多个国内外重要展览中展出,并在2009年上海青年美术大展上获得二等奖。在前一个阶段中,他以模件化的木偶人形象和仿真景观来表达充满物欲的消费社会。
他创作的转变从2021年回到广州后开始。隐居南沙的黄戈不再虚拟目眩神迷的图像世界,而是将目光聚焦于机场、加油站、商场、居民楼、理发店这些日常的空间,精准地分析造型和色阶、色相的层次,如实而简单地再现,实则是极其理性而克制地去描绘,描绘景色,也是描绘心情,描绘空间,描绘人。但问到画家希望通过这些描绘呈现什么意义的时候,黄戈说,没有意义,不必去赋予意义,他只是描绘出了色彩该有的样子以及色彩能够显示出来的方式。
黄戈用这种方式来持续探索现代社会中个体与环境的复杂关系。
“低欲望绘画”一词源自黄戈在南沙郊区的画室所感悟到的艺术理念。黄戈曾以模件化的木偶人形象和仿真景观表征物欲盛行的消费社会,但近年来,他的画风显著转向表现一种情感上的疏离和淡漠,反映出一种波澜不惊、无动于衷的低欲望状态。化繁为简,其实最不容易,对于线条、色彩甚至绘画的秩序都需要极强的把控力。《中坝河畔》《大沙北路110号》和《乐美四街36号》等,都是黄戈的标志性作品。
学术专家李邦耀如是评价黄戈的“低欲望绘画”:“黄戈的绘画艺术不仅仅是视觉的表达,更是对色彩和结构的深度探讨。他的作品中的高级灰,是一种通过长时间打磨而成的复色色感,体现了艺术家对光影和色阶的精细控制。通过精准的造型结构分析和色阶、色相层次的深入描绘,黄戈的作品展现了极致的理性和克制,仿佛电脑程序般精确。无论是清晰的物件界线,还是不规则的自然纹理,均被精确塑形,展现出一种秩序井然、色泽分明的视觉效果。”
在李邦耀眼中,这些画作无论是阳光下的柏油小道、候机室还是医院摩肩的人流、加油站,始终和观者保持着一种冷漠的疏离感,“迫使眼睛注视着每一条线、一个色块之间的细微变化,盯着这些熟悉而平凡的日常生活景观,不禁令人若有所思。”
策展人胡斌把他对黄戈的期待都倾注到这次的策展中。他说,这些绘画实践,从图像上来看,不妨视作一种特殊的“退热”,让绘画不必紧张追逐炙热的图像表皮,承载过量的社会信息,转而化作与自身心性相通的内在行动;从精神层面上,可以说是对于日益致密化的艺术系统以及物欲世界的无声反驳,诸如此类的散逸的、逆向的“个体写作”或许会将那不断下坠的密网撕开一道口子,“黄戈可能意不在此,但我们可以保持期待”。
所以,他还把黄戈的音乐藏品也搬到了画展里,一些古旧的CD,和一部分可以反映出黄戈对巴赫音乐热爱的画作,被放置在美术馆空间。看CD可以看到画家的生活轨迹,看画作可以看到他对音乐的理解。黄戈说,绘画其实是很枯燥但又很有乐趣的生活,他通过音乐,理解到了节奏和层次,再通过画笔,把这些节奏转化为画布上复杂而微妙的色阶变化,这才使得作品能够如同音乐般富有节奏感和深广度。
据悉,该展览自4月20日正式开展后,将持续至7月7日。通过这些作品,观众可以感受到艺术家如何在平静的色调中埋藏深刻的情感,以及他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捕捉和表达内在的美。
采写:南都记者 吴凤思 实习生 陈芍帆